孟冉秋又在一本《故事会》上发现了投稿的地址,她小时候,奶娘总爱给她讲些乡野故事哄她入睡,因此仿照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了篇故事寄到了编辑部。
这次她寄的是平信,花了六毛钱。
过了半个月,她正在院子里和母亲刘兰芳、妹妹孟冉冬忙着往竹杆上系烟叶,门外忽然有人喊,她出去一看,却是语文老师卢三友骑着自行车来了。
卢三友和刘兰芳寒暄了两句,把孟冉秋夸了一顿,拿出两封信,对孟冉秋道:“这是你的信吧?放假了,学校没什么人,邮递员就给我了。”
孟冉秋接过一看,信封上有编辑部的字样,不由喜上眉梢:“谢谢老师。”
刘兰芳让卢三友进屋喝水,卢三友推辞道不用,又问孟冉秋:“你这是给杂志投稿了?”
孟冉秋点点头。
卢三友眼睛一亮:“你文笔清丽典雅,好好努力。”
孟冉秋看老师关切的目光,也不避他,把两封信直接撕开读起来。一封是最先寄出的那个杂志社寄来的,编辑在信中先是夸赞了她的文笔,又指出她文章的不足之处,让她修改后再寄过去。另一封是《故事会》的编辑写来的,说她的稿件被采用了,会在下一期刊登,稿费五百元,让她给个具体地址和与身份证上一样的名字。
孟冉秋用的是笔名南山,她喜欢陶翁的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此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南山。可她今年刚十四岁,最早十六岁才能办身份证,怎么办?
卢三友看了两封回信,高兴地对刘兰芳道:“大嫂,你生了个好女儿!”
刘兰芳看到孟冉秋写了一篇不知什么文章可以挣五百块,又惊又喜。此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元钱,除了各种花费,最后剩在手里的寥寥无几。孟冉春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能挣三百块,她已经很满足,没想到二女儿更厉害,一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取钱要用身份证。你不如先用你母亲的。”卢三友看孟冉秋为难,提醒道,“你要说你只有十四岁,还在上初中,杂志社的编辑恐怕会有别的想法。老师觉得你还是用你母亲的妥当。”
孟冉秋想了想,卢老师说得对。要是对方知道自己只是个初中生,说不定还会以为自己是抄袭的。刘兰芳今年四十岁,写出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
“对了,你写的那是什么故事,能让老师看看草稿不?”卢三友是个文学青年,年轻时也曾经偷偷给杂志社投过稿,但不了了之,如今自己的学生初出茅庐,就被编辑相中,他心里羡慕不已。
孟冉秋的作文写得好,但写的故事能让着名杂志社的编辑相中,卢三友私下里也想学习学习。只是当面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他有些不好意思。
孟冉秋把在作文本后面写的草稿找出来,递给卢三友。卢三友看了大加赞赏:“真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编故事的能力就这么厉害,语言凌厉老道,可叹可叹!”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他转头又对刘兰芳道:“大嫂,孟冉秋前途不可限量,你可要好好培养她。”
卢三友走后,刘兰芳激动的心情还没平静下来,她拿起那封回信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怎么都舍不得放下。
孟冉冬拉住孟冉秋的手:“姐姐,你得了钱,能不能给我买火烧夹牛肉吃?”
孟冉秋笑道:“没问题,你想吃什么,我都给你买!”
刘兰芳一巴掌拍在小女儿的头上:“吃,就记着吃!你姐姐写文章挣钱,你要好好学学你姐!”
孟冉冬吐吐舌头:“我现在还小,等长大了再说!”
母女三人开心不已。中午吃饭时,刘兰芳为了庆祝,跑到邻村的肉铺割了二斤肉包饺子吃。
孟冉秋看看屋里堆的一人高的呛鼻的烟叶,轻轻说了声“再见”。
作者有话要说: 求收藏!
☆、有钱要藏起来
与孟冉秋联系的编辑姓庄,自称老庄。因为一来二去的书信联系,二人渐渐熟悉了。孟冉秋告诉他自己叫刘兰芳,今年四十岁,是逍遥一中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故事会》杂志是两月一期,第一篇文章发表后,以后每期孟冉秋都会写一篇故事,根据长短不同,稿费五百到一千不等。另外的一本杂志虽然最后也采用了孟冉秋写的文章,但稿费只有一百元。孟冉秋便重点给《故事会》写稿。
有了这些钱,孟冉秋在吃饭上不再亏待自己,不再整天在学校吃水煮萝卜和白菜,经常跑到镇上的饭店打牙祭。
同学们平时都在学校食堂里吃饭,看她忽然阔了,渐渐起了风言风语。
杜丽丽不平,要替孟冉秋正名,孟冉秋却不在意。她知道自己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加上初三又要准备中考,学习无形中紧张了许多。这时代的伟人不是说过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她首先要保证自己的身体,才能实现自己这世的理想啊。
这天上午第四节课是体育课,因为今年中考体育成绩要算入总成绩,因此逍遥一中空前重视起来。孟冉秋跑了三次八百米后饿得前胸贴后背,放学后便拉着杜丽丽去外面吃饭。
孟冉秋要了一盘腊牛肉,一份小鸡炖蘑菇,又要了两份青菜,两碗面。正准备吃,两个十七八岁的男生走过来。
喜欢皇后娘娘在现代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