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到一统,秦国的铁骑快速的席卷了整个天下,那一年风起云涌,那一年秦国势不可挡!
王翦将军和李牧将军更是借着齐国灭国,秦国士气大增的气势,一举翻转了战局,将另外四国打得堪堪只能固守。
而当项少龙分兵两路的士兵与王翦大军和李牧大军分别会合之后,经过短暂的磨合,更是一鼓作气,前后拿下了和秦国接壤的两个国家。
剩下的两个国家,本来实力还算差不多,若是两国联手,恐怕也能得到喘息的机会,但是他们的一部分兵力消耗在了当初边境的地方,撤不回来了。而且李牧和王翦一路攻来,部队并没有整合,反而一直是兵分两路的趋势。一时之间,他们也无法放弃哪一边的防守,集中兵力对抗其一,直到所有战争的终结,也就不用在抉择了。
天下一统,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美好的,毕竟他们还带着对刚刚过去的战争的恐惧,带着对未知的未来的恐惧。
但是对秦国来说,这就完完全全是件大喜的事情了。所有人虽然当初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已然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的顺利,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有如神助。
更多的人,对于嬴政是上天之子的事情深信不疑,以前的局势,不管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只看当前,所有人都觉得,秦国一统天下虽然是必然的,但是必定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演变。
而当其他的五国联合起来挑衅秦国的时候,很多人更以为或许会让秦国这么长时间以来的布置和计划功亏一篑。却没有想到,居然这么戏剧x_i,ng的就翻盘了!
从危局到现在的一统,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就算是项少龙占领了齐国的时候,众人也没有把这场战争当做是定乾坤的战争。
只是结果,却大大的出乎了他们的预料,很多人甚至还兴奋的不太真实。
和秦国一统天下的消息,一统传开的是秦王嬴政和秦国并肩王项少龙对待其他六国的态度,当时拿下赵国的时候,虽然已经接收,但是战事未定,对于各国的章程也不太好当时就拿出来,否则很容易让人看出他们有图谋天下之心。
虽然后来也暴露出来了,但是紧跟着的便是战事吃紧,诸事繁多,也就没有对赵国的事情多做安排,只是秘密的选了些有能力的人,选择x_i,ng的进行一些政策方面的实验。
如今天下已定,他们就该开始好好的谋划谋划这个天下了,嬴政有过一世的经验,做起来也算是轻车熟路。而项少龙结合了后世的一些想法,想要改造的地方也很多,两人便经常x_i,ng的商量着如何做才能真正的实现一统,而不是现在只是疆土上的一统。
当然了这个问题,也并不只是嬴政和项少龙在想,整个朝堂,甚至是整个天下都在议论纷纷。
没错,项少龙大胆的决定,将他们面对的问题,公布于天下,将嬴政心中的抱负公诸于众,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战争并不是想掠夺什么,而天下人的生活,将握在天下人的手中。
随着秦国一统天下的消息一统传向六国的,还有秦王嬴政的招贤令,邀请天下的有志之士,为整个天下谋划出一份前景。
其实在这个乱世,一些有志之士本就不太在意国家的区别,有才华的人更是喜欢周游列国,增长见闻的同时更希望能一展所长,实现心中的抱负。
看哪国君主贤明,哪个人能慧眼识英雄。士为知己者死,多少人为了一个知遇之恩鞠躬尽瘁。
当项少龙将这个想法在朝议上提出来的时候,众人真是为并肩王的大胆和剑出偏锋所折服。的确,这真是最最恰当的办法了。
将秦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其他国家看秦国国富民强,主动挑衅点出来,然后一笔带过,不再多做赘述,说得多了,漏洞也会多起来。转而将现在所有人都担心的事情提出来,一方面打消其他六国众人心中的恐惧和顾虑,也能变相的增加凝聚力,更能进一步提高秦王嬴政和秦国并肩王的正面形象。
所谓的一箭三雕,又实在想不出什么不利因素,为何不做?
如果是其他粉饰太平的解释,或许会有很多有思想的人会不以为然,甚至点出他们话中的漏洞,甚至一些有心人会借此机会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但是事实上秦国的这个消息,并未撒谎,表面的事实的确是其他国家主动挑衅的。
即使有人说这是因为,秦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其他的国家,但是大不分百姓心里却是不太能接受这个理由的。
站的位置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会认为这种行为就像认为别人未来有可能杀人,而提前将此人杀了的感觉一样,都站不住脚。
但就是他们的这种感觉,却在大多数高层人士眼中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交战时候的兵力较量,还有很多方面的,关于农耕,富足,人才等等的较量。
在招贤令以秦王嬴政的名义发出不久之后,并肩王项少龙又发出了一道自荐令,凡认为自身才华可为这个天下做贡献者,可携带自己的得意之作,入咸阳,进行自我推荐。
不管是招贤令还是自荐令,虽然是以嬴政和项少龙的名义发的,也是他们的主意,但是完善其中细节,并将这些事情落实到实处的自然有其他的大臣在,并不用他们亲自过问,当
喜欢寻秦记之不辞流年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