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实呢,真实是什么?
真实是我们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这样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超级英雄,当无辜的人们以为不知道哪天早上醒来,或许面对他们的不再是和谐的春光,而是血肉横飞的大街,那些自己的亲人再也无法醒来,血染了整个大地。
这种时候,你祈祷超级英雄来救你?
不会的,来救你的,也仅仅只是那些普通人,普通的警察,普通的军人,但是他们是普通人,却也是你唯一的依靠。
既然是拍这样一部普通人的电影,那么需要那么多预算做什么呢?伊娃不需要,也根本不靠那些特效去当噱头。
她的这部电影只有一个卖点,那就是爱,以及,一座城市的主旋律之歌。
但是爱德华的观点,伊娃也可以理解,单单用爱来诠释一部电影,会不会太显得单薄?
毕竟主旋律电影确实是一种很尴尬的存在,因为它的剧情、结局、意识形态都是已经注定的了。
它拍不出什么新意,他的意识形态和主旨,永远是那一套东西,所以主旋律电影大多数都会陷入一种鸡汤之后还是鸡汤的困境。
而真正能够走出这个困境的主旋律电影,才能成为打动人的好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主旋律电影很多,但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主旋律电影却不那么多,因为主旋律电影要打动人是非常难的。
伊娃知道这一点,但是还是坚持按照现实和真实的那一面去拍摄这部电影,原原本本的把基本全美国人都知道的一件事再一次还原一遍。
而她的任务,不是打造什么英雄人物,也不是把这个故事拍的多么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她的人物,就是把这件美国人的“私事”,让他们再度感同身受一次。
能做到这个,伊娃的目的就达到了。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到拍摄开始,伊娃也一直不遗余力地告诉演员们和其他的工作人员,“我们这部电影唯一的目和任务,就是再一次重现那一日的情境,让观众们感同身受。所以无论是人物还是爆炸,我们都按照真实的来。”
伊娃对于这部电影采取的是群像式的拍摄手法,镜头对准了案件发生当日的普通群众、一些受害者以及普通警官、一线探员和两名恐-怖分子。
描述了这些互不相关的人物是如何过着自己普通的生活,又是如何被一场爆炸所改变,发生交集,最后因为这场灾难而发生的伤痛。
伊娃一贯还是不带任何感qíng_sè彩的用镜头冷静克制地讲述,让那些并未亲身经历仅仅只是关注了新闻的观众们,深刻地了解到,在恐0怖-案件发生的那一日,在那声巨大的爆炸声响起前后人们究竟发生了什么。
她展现了很多群像的故事,有崩溃了也会哭泣的警察,有被炸断了双腿的新婚夫妇继续扶持着生活,有白发苍苍的老头捍卫自己的家园,观众会看到一座城市是如何在这场爆炸中团结一致的。
而且很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在枪林弹雨的时候,一个警察的子弹快打完了,一个小伙子冒着枪声去给他递了斧头,“警察,我这里有武器,干掉他们!”
再比如,围了一个匪徒,却发现一个大妈已经拿着枪趴在屋顶了,他们劝大妈后退,大妈却说:“这是我的地盘,我他-妈才不会离开,我要干掉那狗-娘养的!”
爆炸案发生后,整个波士顿城市的居民第一时间扑向了伤员,丝毫没有考虑到是不是会有后续的爆炸,来不及顾全自己的安危。
瘸着腿奔波的警察,在8岁男孩尸体边守了一天的探员,还有那个勇敢逃出去的人质中国小伙。
在发现蛛丝马迹后,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也奋不顾身扑着去报警:“那混蛋藏我家里了。”
这些都是真实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却可以瞬间打动观众,甚至让他们在一瞬间感同身受。
这就是一个城市团结到一起时最具体的表现,人们也许能力不够,也许火力不足,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园,绝不会后退半步。
任何一个美国人,甚至不是美国人,看到这样的剧情,都能够理解这座城市的人们为什么能在如此的绝望下依旧奋勇反抗,当你身处那个环境,你或许也会这样。
因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听起来太过虚幻的词语——爱。
伊娃的观点就是,或许你们觉得这个词语很幼稚,很可笑,但是当危难来临的时候,只有它才能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对抗恐-怖分子。
《恐-袭波士顿》没有超级英雄电影的那种洋气,但是伊娃要拍的就是这种朴素的正义。
伊娃也不回避一些关键性问题:比如邪恶的载体是穆-斯林,政-府向公众刻意隐瞒案件细节甚至一度忽略了原本应该被密切注视的恐-怖分子,只为了不激起反穆-斯林的情绪。
这个得感谢美国的体-制,要是在天-朝,这样的电影八成是放不出去的。
另一方面,爱德华出于对项目的关心,所以跟着伊娃在片场呆了几日。
在伊娃拍了一段时间之后,爱德华似乎终于理解了伊娃所谓的爱能拯救一切的意义。
他决定收回自己之前说的,光凭爱一个字会让电影的吸引力显得太过单薄的论点。
因为这部《恐-袭波士顿》它真的不单薄,它甚至是一笔最浓重的爱!
伊娃拍这部电影,就是要用爱去打动人们,她一定能够做到,因为这部电影确实被她拍得充满了
喜欢[美娱]好莱坞女王之路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