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刘二人采纳,分路进兵。初分为二,一部沿着运河而走,一部出颍川,击溃王庆叛军之后,再分数军。如此,才致方腊不捉敌人主攻方位,才会调动人马攻润州、打江宁、击太平、迫池州,处处防范。而又有hb定州将之部将寇仲进献于童枢密一策:大军动向明无所指,但暗当有所趋。江宁府作为江南东路帅府,领兵马钤辖,乃江水中下游的第一重镇。虽经郭师中兵败,但未伤及根本,依然兵多粮足。本军若由此过了江而向前,对敌首当其冲。大进之后,江宁府又是很好的后盾。且江宁府又有一枝水军,无须再征集船只,便宜渡军过江。如此,更能引起敌军的注意。其为防止本军渡过江水并长驱直入之腹地,必然会将主要精力放于此,完全可能派大兵攻打,试图抢在我军到达之前,封住江宁府所处一段江岸,控制住对手最好的一个前靠的落脚点。本军可以趋其心理,以一些地方人马为明军,不求精,只要多,征调越多越好。不是拿他们去打仗,而只须穿着禁军衣服,打着禁军旗帜,更打着童总管、刘都统的旗号,凑上一个大块头。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地直指江宁府而军进,吸引敌军的高度重视,致使闻风而倾其人力、物力、精力来应对。而实际,本军却是另择上佳的攻击点,出敌不意,稳操胜券。然而我十五万主力人马则依旧要拨小部分,分路张旗而进,如薛恩之计,令敌虽知我军“主指方向”而集中兵力来严加提防的同时,由于对其他几路我军人马进击大方位仍不明确,担心会因形势而变,从辅助方向进兵,所以也不能不谨慎小心。从而,达到致其过于分兵,防线松散的目的。由于江宁府会集聚其强兵,所以,用于其他方向的人马将较我军不使用“虚晃一枪”之策显得更为轻薄。用以迷惑敌方的人马,行军步伐要做到不紧不慢。慢了,会使得对手陡生疑心。快了,又不利于本军的进击方略。但主要是在慢的上面做文章。由敌方去根据我行军速度,推算某日将走到何地,更某日会到达江水,而他们以差不多的节拍做出相应的行动。然而我另以主力成暗军,疾速而下江南,这缓不得。择适宜方位进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方行动上大为慢节,贻误战机,而为我军所乘,必败无疑。
童贯、刘延庆以为寇仲之策甚善,参考着具体情况分兵派将。在击败王庆对京师的进犯之后,便又加调动了几万人马,无论是地方上的厢军,还是直属朝廷的禁军,具统一穿着禁军的服装,擎着禁军的旗帜,分别打着童贯、谭稹、刘延庆、王禀及一些要将的旗号,并对外号称大的兵数。相互之间相隔二、三百里,几路齐头并进,且一路招摇。遇山平寇,遇岭肃贼,图谋不轨者格杀勿论。其中冲向江宁府的动静闹得最响亮,童枢密的旗锋所指。照寇仲所说,不急不慢,比平素的行军速度稍慢一些。这些人马实际也是前军的后援和补充。而十数万真正的主力人马,除了张思正、范汝征、宿威武、刘仲武四部二万禁军之外,分成了东、西两大集团:一路捣虚,捣敌人软腹部或后方,战术以分兵穿插、切割、围歼为主;一路打实,强攻硬进,破除遮拦,一味基本以直线方式向前推进,一般来说很少采用大的分兵迂回战术,同时又能起到吸引并拖住敌方主要兵力而教难以旁顾的作用,压力显然大于另一路,也算是为之打掩护。捣虚为“背后插刀”,西路军承担:打实为“闷锤击顶”,东路军肩负。具体怎样实施及变动还得看敌军的情势和战事的进展而随机来定。西路之军由都统制刘延庆亲自指挥,东路之军由副都统制王禀督率。两大路人马南征途中皆纷呈若干小队,换成无标明的地方军服装,不打旗号,令对手难以查实几路,难以统计总数,还错认成地方军马在行地方之事,从而不以为然。这些小队分散而进,倍道而驰,可用“火速”一词来形容。东路向扬州一带,西路往舒州、无为军,秘密集结。初步攻击方案为:刘延庆一军过江至于池州地,然后分兵两路,一路进击青阳、旌、宁国等处,再插到广德军。一经得手,北犯宣州,正好一下子切断北攻江
喜欢反江南全传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