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着写出的好字,看着刚劲有力的字体特别羡慕,眼睛不眨地看,拿起来爱不释手。
我看着他们写字不愿意走,入了神。走到这看一看,走到那再看一看;拿起这一联看看,又拿起那一联看看。一抬手碰翻研墨的砚台,翻落在地上打碎了。这下惹了祸,就这一个砚台,没办法研墨,还有那么多的对联没有写怎么办?小街根本没有卖的。
还是二爷有办法,他把灶台的大铁锅搬下来,把锅翻个,抢下来一堆锅底灰,用温水一和当墨汁。呵!和墨汁一样黑。
二爷对过年的讲究知道的很多,他告诉我过年的几天按惯例的安排是从二十三开始的。过去流传: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称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糊墙斗(贴对联的意思);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听到这些顺口溜,我很感兴趣,这也是多年来农村的惯例了。
我说:“我们家过了腊八就把豆腐做好了。”
“讲究归讲究,趁着有空早些做好,把豆腐冻上即好吃又能放住。”二爷说。
我问:那过年是为什么呀?
二爷说,这过年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庞大无比,凶猛异常。这怪兽每到除夕,就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跑躲避伤害。
后来,人们发现这怪兽害怕红色和灯火还特别怕鞭炮。所以每到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点上红灯笼,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把这个叫“年”的怪兽吓跑。
这样每到除夕大家都共同这样安排庆祝,年复一年,就形成了欢乐的节日——“过年”。
过后我把二爷讲的这个传说讲给姐姐们听,原来他们早就都知道。大家说,除了我中国人都知道。
二爷说,传说是传说,其实过年就是人们辛苦一年,这个时候又是农闲时节,大家都相聚一起庆祝一下。过年也就是春节,是春天到来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日子。这个时候大家互相道喜问候,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亲友家串门,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年年如此,过年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后来又增添了很多风俗习惯,像除夕守岁、对春联、贴年画、放烟花、舞龙、舞狮子、吃年糕等习俗,过年就形成了现今的最丰富多彩的节日。
我把二爷给我们家写的对联拿回家,三姐愉快地喊着:“妈,我用面打浆糊,贴对子!”
大姐和二姐贴新买的年画,那年画真是好看。有《茶瓶记》、《红楼梦》连环年画,还有《九鲤鱼图》《吉庆有余》等等,我都看呆了。家里的几面墙上除了有一个镜子框,框里摆满了老照片外,几乎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年画。
买了各种颜色的彩纸,我们家几个姐姐,左叠右叠,用剪刀剪窗花,剪挂帖。所谓挂贴就是用彩纸剪出图案,大都是长方形的,底面剪出穗条,春节贴挂在门框上方。
这挂贴、窗花,每年过年都是必须有的。剪出竹子、云子卷、菱形等各种图案和福、禄、寿等字样。
今年有了改进,那字是“恭贺新春”。那字形特别精致,我反复看并且用手模仿写,因此我学会了写这四个字。姐姐们在制作上也有了新的发明,用很厚的一摞彩纸用刀把挂贴刻出来,刻完之后打开,一次就刻成二十几张,所以挂贴粘贴的更多。
大家都忙碌着,一片过年的喜气洋洋的景象。窗花、挂贴和贴在门框上红红的对联、悬挂的灯笼相互辉映好看极了。
这时亲戚也会送来一些年货,姥爷捎来夹杂着香气的红蘑和榛子蘑;姑姑给买了一条好大的鲤鱼;二舅从山里带来野鸡和山兔、狍子。
我看着那狍子,这是什么呀,有些像我喜欢的小鹿。还有那山兔,它们一动不动被打死了,看着好可怜。从那之后我对二舅没有了好感,就是一个侩子手。
爹从市里买了大块的牛肉和猪肉。那时候的花销,几乎都用在了过年上。
柱子大舅又来了,他这次是来做山区的木材生意的。年前在我家住了两天,在我们家指手画脚的,又能吃。他来的时候拿来一个包裹皮包着的一包煮熟的小龙虾,红色,硬硬的壳,是给我们的礼物。那小龙虾没什么味道,那包小龙虾的包裹皮却夹杂着一股浓烈的汗气味,估计那包裹皮,是他经常用来擦汗来的。
到了三十,全村家家户户都是张灯结彩,整个村子一片红红火火。我们家除了门两边贴对子之外,小仓房,猪圈、鸡架都贴上了小锁子叔写的对联,什么“金谷满仓”“肥猪满圈”,“金鸡滿架”等等。
小脖子家的大哥从山上砍来一根落叶松的树干做灯笼杆,又直又高的立在大门外,挂上一个大灯笼,在村外都能看到。小多说,在村外看以为是我们家的呢。我说,不管是谁家的,全村的都一样,都增加了喜庆色彩。
三十晚上,家里做了相当丰盛的一顿晚餐,都是可口的菜:猪肉炖粉条子,我爱吃;红烧鲤鱼,我爱吃;酸菜血肠,我也爱吃;牛肉炖萝卜,我更爱吃……
妈妈给我夹一片瘦肉片说:“脸子,这肉片香,多吃点。”
我大声不耐烦地说:“我不要了,都吃好多了!”
我靠着奶奶用筷子夹炖好的粉条,给奶奶挤得直哎
喜欢我的七八岁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