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敬伦回国的四艘美舰,经过三个半月的航行,在七月底抵达广東,但朱敬伦让他们继续打着美国国旗,暂时停泊在九龙港。天籁小说
经过几年展,九龙港已经成为东南地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港口,由于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九龙港甚至能够依靠自己的经营滚动展,不需要官府投入一分一毫。
九龙港也出现了几年前赤湾港出现的情况,随着资本的冲击,附近农民终于开始卖地了,当然出于保守起见,大多数都是以出租的方式卖给九龙港,港口大量囤积土地,沿海一带有展潜力的土地基本上都进入了港口的储备库,目前港口掌握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o万亩,过了上海的租界。
当然每年为此付出的成本也极高,聪明的九龙地主和二地主们,在港口将租金提高了十倍左右,每年给予每亩地十两银子租金的情况下,他们没理由不卖,而且还规定每三年双方可以重新商定租金,更是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要知道上海那些土地可是永租,租金是固定的,洋人通过土地大量增值,每年给地主的租金只有1两甚至更少。
十万亩的储备土地,让港口每年要支付一百万以上的租金,但这个支出现在完全负担的起。
几年前从香港洋行手来买来的土地、仓库和码头,只用了两年时间,就用租金、服务等费用从洋行手里赚了回来。
作为中国出南洋的必经之地,这里的展潜力实在是太好了。
甚至让对面一水之隔的香港岛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罗便臣不可谓不努力,这两年他兴修了水塘,解决了香港的用水问题,还不断的填海造地,扩展香港岛的空间,但这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成本太高了。
九龙港的竞争,让香港的生意日益下降,九龙港兴建之前,香港的转口贸易规模巨大,每年鴉片进口2ooo万两,棉织品7oo万两,毛织品5oo万两,五金也有2oo万两,出口生丝12oo万两,茶叶29oo万两,棉花6oo万两,进出口总值高达81oo万两,可现在已经下降到三分之一,勉强27oo万两左右。
贸易萎缩导致依靠贸易的产业萎缩,产业的萎缩又导致税收的下降,他们的税收已经下降到了1847年时候的水平,不到3万英镑。而就在三年前,还高达7万英镑。香港兴建的一大批公共工程却需要不断的投入,结果是罗便臣只能加税,加水让当地人不满,尤其是当地的中国商人不满,他们认为香港是“无物不捐”,有的宁可抛弃在香港的产业,也要搬离这个地方。
结果人口从五年前的十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五万人,人口的下降又加剧了那些恶果,导致土地资产贬值,港府更加没钱,就越要加税,劳动力成本上升,来往船舶更愿意停泊九龙,进一步造成服务产业的萎缩。
当然也不仅是九龙港的竞争,历史上,香港自从5o年代就开始萎缩,主要原因其实是上海的崛起,但有一个产业拯救了香港,那就是苦力贸易。可这个时代,九龙港的强势竞争,让香港的情况更加恶化,光靠苦力贸易已经难以为继。
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口,当进出口贸易的萎缩,九龙港慢慢取代香港成为转口贸易的良港,连英国商人第一选择都是在九龙港靠岸的时候,香港也就没什么前途了。
而下一步,朱敬伦还打算打击他们现在的支柱产业,苦力贸易!
当然,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国内的问题。
朱敬伦之所以悄悄登6,没有声张,不让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踪,其实就是在担心。
他秘密召见了九龙港税务司,来自九龙张氏的张子良,一个相当年轻的税务司官员。
九龙是一个转口港也是一个这种港口的消息极为灵通,张子良知道大多数大明国生的情况。
局势扑朔迷离,张子良自己也判断不出来情况。
朱敬伦遇刺的消息,一个多月之前通过英国人的渠道传到了中国,之所以能这么快,因为英国将电报线路扩张的很快,已经能从英国直接通过欧洲大6直达意大利,然后消息通过6路传回了广東。
这个度要比海路快至少一个月时间。
朱敬伦已经很赶了,但还是快不过电报的度。
广東也有电报,以九龙为中心,前年就通到了广州,去年通到了潮州,朱敬伦临走之前正在修通往上海的电报线,是一条海底线缆。
不能不修了,洋人们一直在筹划修建从香港到上海的海底线路,如果九龙不先人一步,在跟香港的竞争中就要落后一步,凡是跟香港进行竞争的产业,朱敬伦向来是大力支持的,所以早在三年前就许可了赫德组建电报公司的建议。
跟其他大多数新式事务一样,依然是由赫德主持的海关来管理,老实说赫德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比任何一个大明的官员都大,但问题是只有他管理的部门有这些人才,而且电报目前的主要用户也是海关和海关相关的商业。
让其他部门来干,甚至他们会有抵触,广州的电报线自从架起来后,就一直没怎么正常运行过,动不动就给人把线给剪断了,为此抓了无数人,但是屡抓不尽,老百姓就是反感一切外来事物,哪怕大部分人已经默认了这些变化,但总有一小撮顽固分子,抵死不接受。
就这还因为广州线是走的珠江河底,如果走路上架线,那简直根本无法运转。
因为这条线路,海关才能成为消息最为灵通的部门。
朱
喜欢大国崛起1857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