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从实际情况看。
阿斗在位四十二年,前十二年是诸葛亮主政,后三十多年是阿斗自己主政。阿斗主政是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断北伐,几乎在掏空了国力的情况下接手的,应该说比诸葛亮从刘备夷陵之战后接手的情况更差。诸葛亮主政期间,社会动荡不安,阿斗主政后没有了北伐中原,国内相对较为平静,阿斗也平安地度过了近三十多年,从这一状况来说,阿斗应该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三、阿斗不与命争。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自己没有做到。他既不能做到淡泊,也没有做到宁静,真正做到淡泊与宁静的是阿斗。阿斗是一个真正不与命争的人。说阿斗是一个真正不与命争的人最少可以列举一下三点理由。
第一、乐意“咸决于亮”。在诸葛亮主政的十二年里,阿斗乐意“咸决于亮”。不与诸葛亮计较,安然处之,泰然置之。这一点在前面开篇就讲过。
第二、安然接受投降。在投降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这是阿斗最受人诟病的一点。阿斗在这一点上,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如。阿斗的儿子刘谌面对强敌的入侵,建议父亲阿斗,“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水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后主与儿子刘谌形成了鲜明对照,如果从蜀汉上讲,刘谌表现了对蜀汉政权的坚贞大义;如果从整个天下讲,从蜀汉人民的利益上讲,刘禅表现了顺应历史潮流的胸襟与明智。阿斗心里清楚,投降曹魏是大势所趋,抵抗是徒劳无益,只能加深蜀汉人民的苦难,这是其一。其二,蜀汉皇帝在阿斗看来并没有如人想的那么神圣,似乎在阿斗看来,做不做皇帝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活着,活着开心就行。所以阿斗选择了投降,投降使“刘氏无虞,一邦蒙赖。”由此看出,投降于国、于民、于刘氏都是一件好事。
第三、乐不思蜀。《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注:司马昭死后被谥为“文帝“,故称“文王“.)与投降魏国的刘禅吃饭,席间故意派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歌舞。当时在场的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若无其事地笑嘻嘻欣赏。司马昭见此情景,感慨地对其亲信贾充说:“一个人的无情无义,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就算诸葛亮在世,也匡扶不了这个昏君,更何况姜维呢?“贾充说:“要不是这样的话,殿下何以能吞并蜀国?“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处快活,我不想念蜀。“旧臣郤正听说了,求见刘禅并对刘禅说:“下次司马昭要再问起陛下这问题,你就伤心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念.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郤正说的那样去说和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旁边的人都忍不住地笑起来。
在常人看来,阿斗是可悲的。笑阿斗“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在阿斗看来,常人是可笑的,常人是笑阿斗不要国家,阿斗笑常人不重视生命,没有生命,国家与他何益?既然活着,就要乐观地活着。既然你们愿意取笑,我就陪你们一起取笑,你们笑我的无情、无知与无能,我笑你们自作多情,也仅仅是顾盼自雄、顾影自怜罢了。
讲到这里还有几句题外话,阿斗没有扶起来,或造成阿斗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谁脱不了关系?
在我看来,造成阿斗悲剧的第一责任人是诸葛亮,诸葛亮因为野心加上强势辜负了刘备的托孤。诸葛亮的所谓托孤不是辅政,而是限制,甚至是禁锢。禁锢不但没有收到好效果,反而是起到了逆反作用。按阿斗的说法是“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所以阿斗要宠幸宦官黄皓。如果诸葛亮有如张昭那样,忠心辅佐,少一点战争,多一点生养休息,阿斗或蜀汉江山不至于迅速灭亡。
造成阿斗第二责任人是陈祗。陈祗是野心加阿谀奉承,误导了阿斗,此事当然与黄皓有关。但黄皓是什么人?按阿斗的说法“趋走小卒耳”,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小官罢了。
造成阿斗悲剧的第三责任人是郤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