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评不收费,看完电影想写点感想,没想到写了快两千字,就发在这里当个影片推荐吧,今日更新在晚上,不会少。】
看完整部电影,如果就影片结构而言,我并不愿意承认它是一部符合大众印象里的“电影”。
现在这个年代,人们所熟悉的电影基本就是好莱坞那一套,如果用结构而言,大抵都可以用“三幕式结构”或类似的名词来概括——换句话说,就是“套路化”,形似如今的网文,什么退婚流、装逼打脸一条龙之类的,大家都搞清楚结构了,顺着写就是了。
我个人今年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是《明日边缘》,就戏剧化和商业化而言,它的水准非常高,紧凑而密集的情节镜头,悬念一直绷到最后,然后,皆大欢喜。
然而看完《后会无期》,我的感觉却完全相反。
电影看完之后,我望着屏幕有些发愣,之前看微博有人吐槽这个电影没有结局,或者说结尾出现的戛然而止,但我却并没有这种感觉——我感觉自己看到的是小说而不是电影,因为它从头到尾的结构、叙事、桥段,都是韩寒标志性的小说手法,而这样的结尾,同样也是。
说这部电影好还是不好,我无法下笔写下答案,但我可以说,它是一部成功的、符合它中心主题的电影。
并不是爆米花电影才叫电影,并不是有**结局才叫电影,这都是人们自己脑海里的条条框框,算不得数。它拍出来了,它就是电影,它是导演的作品,你必须承认这一点。
相比之下,《明日边缘》带给我的感觉是“清晰、爽快、过瘾”,而《后会无期》却给我带来了很难描述出来的“怅然若失”、“伤感”和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落。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文风,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节奏,《后会无期》的节奏不算紧,但也并不松散,它的主线其实无关紧要,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记住的不是微博上热炒的那些所谓段子、金句或某些细节,我感觉脑海中一下子把剧情忘得一干二净,能记住的,只有影片结束后自己心底的叹息。
剧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很简单,却给我一种出离的“现实感”,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浩瀚(男主之一)认为冒险精神是自己追求的一切,江老师墨守陈规,人生就是在别人的支配下走来走去,他们踏上旅途,遇到了一件又一件“小事”——我本想举例,但觉得那些剧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就是“旅途”:踏上路,遇到陌生的人,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共同经历短暂的旅途生活,然后到了旅途结束时,没有告别的告别,从此天各一方再不相见。这就是现实。
影片两个主角的旅途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浩瀚把自己的家烧了,不留退路,江老师随波逐流,却有着自己坚定地目标,有人说他们代表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极端,其实我感觉他们代表的是每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却又在和“与现实妥协”间摇摆不定,没有谁是纯粹的xx主义者。
他们在路上遇到的驴友阿吕在获取他们的信任后把汽车骗走,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不是不理解阿吕是个骗子,而是不理解导演为什么要让主角受到这么多苦难——他已经够倒霉了,为什么还要在刚信任一个人的时候就被刺上一刀?
因为这就是现实的人生,不单是旅途上遇到的陌生人,你这辈子所熟知、信任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距离目的地不远处的时候把你的一切拿走,毫不犹豫的把你抛弃在荒野。
哪怕他曾经真的和你交心,真的与你互相信任,但这又如何?
影片中有很多桥段被人讨论,它们或者搞笑,或者富含哲理,但实际上看完电影我只有一个感觉:所有的搞笑,只是为了掩盖这一切背后的哀伤——你只有笑出声来,才能冲散心中那种说不出来的苦闷。
其实说“笑着笑着就哭了”,看这部电影真的有这种感受。那些还在学校、或者并没有走出自我世界的人在骂这部电影不知所云、毫无结构、看不懂。其实就像骗子阿吕说的“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不论年龄,我觉得只要是真正踏上过旅途、有过一些经历的人,都会感受到所有这看似松散情节背后的讽刺。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我睡醒之后心头仍然有许些电影带来的情绪挥之不去,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矫情,如果说一部电影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其实它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影片结尾,江老师成为人生赢家,带着那只阿拉斯加返回旅途的起点,做到了浩瀚当年想要做的事…可是浩瀚却始终没有出现。
浩瀚去哪里了?
我想起影片中间,浩瀚与江老师两人坐在汽车上,广播里有一段:大意是说有一个先生养了四只猫,可实际上他其实非常想养一只狗,他讲了很多废话,还没来记得说完理由便被电台主持掐断。
影片后半段,同样的电台,这个先生说自己终于把自己的四只猫送了人,养了一只狗。电台主持说:您这样做看似一小步,实际上是人生的一大步。
那个先生回答:恩,我现在在天台。然后广播忙音——没错。他跳楼自尽了。
在影片的最最后,重播了一段两人在车上的话语,浩瀚说了那个段子挺长,大意就是:临别的时候,多看一眼,多说一句话,或许就是最后一眼,最后一句话。
喜欢箭皇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