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宋子文接到了美国准备派史迪威赴华的决定的通报,通报详细提出了史迪威所应享有的职权:第一,监督和管理美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分配与使用;第二,在蒋介石的统辖下,指挥所有在华美军及经指定的中国军队;第三,作为美国军事代表,参加在中国举行的一切国际军事会议,并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第四,管理和改善中国境内的滇缅路运输。为使中国能接受这些要求,史汀生表示将增加华南和缅甸地区的美国空军,并向所有交由美方指挥的中国军队提供全部武器装备。
接受了最后决定的史迪威觉得自己像只“烤熟的山羊”终于被送上了祭坛。
但他还是立即着手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认真研究了有关中国问题的各项文件,详细了解了包括越南、泰国在内的中国战区情况,以及缅甸的情况,并且与向中国提供租借物资的各部门取得联系,并且和来美国的英军驻印度总司令韦维尔进行了会谈,了解了英国人至今没有允许中国的两个军进入缅甸的情况——英国人对中国盟友的歧视,让史迪威深深感到了自己即将面临的任务的艰巨和复杂。
1月29日,美国宣布了史迪威的赴华使命。同时,国会于二月初通过了一项前所未有的5亿美元对华巨额贷款。陆军部还准备通过海运,向中国派去400名军事教官和技术人员,帮助训练中国军队,教会他们使用美国的武器装备,并向他们传播美国的战术和技术。当然,这也是美国的战略需要。
出发之前,罗斯福总统亲自召见了史迪威,
在他们这次20分钟的会面中,罗斯福滔滔不绝的谈话几乎垄断了全部时间。一向沉默寡言,绝不多说一句废话的史迪威感到坐立不安站
中国远征军 第二节(3)
罗斯福似乎没有兴趣听史迪威对此行的看法和建议,也不想了解这位史汀生和马歇尔十分赏识的陆军将领。史迪威也难以在一时间找到可以和总统好好沟通的方式。没有能够在对华问题上达成一致的基础,这给史迪威的后来的赴华使命留下了严重后患。
好不容易找个空子,史迪威向罗斯福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是否有信要带给蒋介石?”
事先他通过史汀生向罗斯福提出了这一要求,希望罗斯福能给蒋介石写一封私人信件。显然,罗斯福并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摇摇头,稍稍停顿了一下,想找出几句振奋人心的话来结束他们的会面。最后,想了想,他说:“告诉蒋介石,我们永远支持中国的事业,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直至中国收复全部失地。”
史迪威离开时,很难描述自己心情。
世界因太平洋战争的突然暴发而震动,也随之发生了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重大变化。
对中国来说,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使遭到日本痛击的美国大大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力度,但是美英军队在东南亚战场上丢盔弃甲一败涂地,中国在凶焰万丈的日本人面前很快便显出更大的危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逐告中断,;随着日军侵入法属印度,滇越铁路切断;珍珠港事件二周后香港陷落,又一条补给线中断;西方援华物资只能经滇缅公路通过仰光辗转运到昆明。在这样的形势下,到1942年1月,援华物资运输总量巳经从正常的月35000吨剧减为不足6000吨。
陈诚一次前往夫子祠兵役干部训练班作报告时便讲:“自‘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军民无异于困守孤城,坐以待毙——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为防止日军乘虚而入夺取澳洲和整个太平洋,美国一如既往的期望中国战区长久地拖住百万以上的侵华日军。
缅甸战场已经不仅仅是东方战略的要求,而是历史形成了它在全球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西南诸省,特别是四川,也就成为了支撑抗日战争的最重要的后方基地。
中、美、英联席军事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在“尧庐”外厅接见了中外记者的访问。
英国路透社记者首先提问:“委员长如何看待战争前景?”
美联社记者接着发问:“据我所知,目前形势对中国相当不利。万一缅甸不守,滇缅公路被日军截断,请问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
蒋介石挺着腰,从容答道:“目前日寇气焰虽盛,但毕竟乃一区区岛国,英美军队虽连遭挫折,但只要齐心,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战场,破敌指日可待,诸位先生对战局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鉴于亚洲乃至我国的局势日趋严重,我国政府巳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一死战。”
记者席中响起一片议论声——无疑,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新闻!
塔斯社记者赶紧提问:“请问蒋委员长先生,中国出兵有必胜的把握吗?”
蒋介石镇定的点点头,提高声调说道:“日寇虽然气焰嚣张,
喜欢十万青年热血奋战:中国远征军请大家收藏:(m.dmbook2.com),第一版主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